近日,《奋斗》杂志2018年第17期刊发了学校党委文章《改革大潮乘风浪 奋楫前行志高远——改革开放40周年哈尔滨师范大学立德树人综述》。

全文如下:
改革大潮乘风浪 奋楫前行志高远
——改革开放40周年哈尔滨师范大学立德树人综述
改革开放40年是社会主义中国深刻变革、高速发展的40年;也是中国教育史荡涤旧疾、日新月异的40年。哈尔滨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哈师大”)在这40年间,始终与历史同步、与时代共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秉承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历史重任,培养了近30万名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鲜明的时代主题擘画事业发展蓝图
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每一次变革都是一次观念的重塑,都会引起思想意识领域的跌宕起伏,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常新课题。40年来,哈师大根据国情、社情的变化,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师生头脑。1978年全国上下进行了广泛持久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哈师大党委对此开展了“从史入手”、以“忆、摆、比”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受到当时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黑龙江省委在全省大力推广。1984年7月,中央领导同志及各省市160余人来校听取经验介绍。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步步深入,引领大学生形成了“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为四化做贡献”的思想观念;上世纪90年代,针对师生群体精神需求多样化现状,学校深入开展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系列教育活动。进入新世纪,学校以“党在我心中”“永远跟党走”为主题,扎实开展了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主题教育活动,使全校师生自觉接受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和熏陶。
2000年以来学校成为我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群众路线教育等活动首批试点院校;2007年在全省率先启动“青马工程”,被列入全国首批十个培训基地之一,成功举办8期培训班,培训学生骨干5000余名;2010年,学校经过多年蕴积涵育形成的“学讲研用”四维一体理论学习模式被中宣部给予充分肯定,《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五家中央主流新闻媒体给予重点报道,学校党委被评为“全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先进集体标兵”;2013年在全省率先出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狠抓“知引融行”四环节,工作经验在第23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作交流;2015年在全省率先开展“四进四信”活动;2017年在全省率先召开思政工作会议,出台相关实施意见及12个配套文件。2017年10月成立东北三省首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改革开放40年,哈师大精准把握时代脉搏,遵循习总书记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理念,以明晰的工作思路,使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科学推进。
以“大思政观”探索建构协同育人格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恢复、发展与改革一系列巨变。哈师大乘着改革东风,不断迎难而上,循序破题,实现了快速发展。1982年马列共同课教研室发展壮大成为马列主义理论教研部,1983年成立德育教研室。2000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结构布局调整改革力度前所未有,也为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确定了新的工作思路。2002年马列教研部并入政治法律与经济管理学院;2008年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年,德育教研室并入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年6月,学校召开大学生思政工作会议,出台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面素质”育人工程建设方案》,打破条块分割、整合教学资源,逐步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6年马院与政治与行政学院合并,成立新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至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关键性步伐。
2016年,学校思政工作进入了一个全面改革时期。经过周密研究、科学论证,学校开创性地提出构建“112349”学生思政教育模式。其核心内容是以树立“大思政”育人理念为引领,以促进思政课与日常思政教育相互联动为主线,以实现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角色转换为渠道,以寻找思政教育内容贯通点为关键,以统筹思政教育载体为依托,以融合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学院的思政职能为途径,以发挥党务干部、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及全体教职员工的教书育人职责作用为目标,形成全校“一体化”“全方位”育人体系。学校在全省79所高校学工部长会上做专题报告,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研究会上做经验介绍。2017年全国思政会议召开之后,学校又按照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精神,着力探索构建“十大”育人体系,聚焦问题短板,统筹育人资源,力求实现教育机制互联、教育功能互补、教育力量互动。
以奋进身姿厚植教书育人的内涵底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再次确立了“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路线。高校思政工作也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束缚,把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轨道上来。哈师大在这40年间,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社会需求,不断科学调整教育目标和任务,加强教学科研工作,提升办学实力。1978年学校成为全省最早恢复高考招生的高等院校之一。1981年被教育部确定为省属重点高师院校。1984年教育部批准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校在政治教育专业基础上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从建立本科专业到获批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科层次、课程设置越来越完善,朝着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方向迅速发展。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2017年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列参评231所高校的B+(前10%-20%)。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学校注重将学科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引入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等地域性红色资源,将共性教材体系转化成个性教学体系。近年来,思政课教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多次在全国全省思政课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015年,学校在全省高校率先开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四进四信”工作,遴选57名教师设立涉及内政外交国防等9个专题课程,在8000余名大学三年级本科生中开设专题必修课,课堂班次达到443个,总学时达到886个。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会召开之后,学校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育人资源和潜力,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以“润物无声”的文化力量滋养涵育心灵
哈师大40年来十分注重对大学精神和文化的挖掘培植,以此淳化校风、塑造心灵,努力增强思政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学校融合“知行合一、务实奉献”的行知精神和“敦品励学、弘毅致远”的校训精神,潜心构建了以文促学、以文明德、以文弘志的文化育人体系,打造了毕业生离校“十个一”系列教育等高品质文化品牌活动。学校曾获“全国文明单位”,2017年又成为我省唯一入选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的高校。学校将实践活动与人格养成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激发爱国情感,增长报国之才。1984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40多年累计组建140支“三下乡”服务团队,志愿服务基地近200个,登记志愿者1.7万人,参加人数10万多人次。学校连续12次被中宣部授予“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40年沧桑更迭,哈师大培养出无数优秀毕业生。挥洒青春于西北边陲的李光武;投笔从戎我国第一位军事学博士查强;“全国抗洪抢险英模”邵俊龙;谢绝出任市长的全国优秀教师宋立志;双目失明仍执着于钢琴梦想的“自强之星”窦文慧;舍身忘我勇救学生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执着于寻亲打拐的“感动中国人物”秦艳友……这些师大学子在不同的人生坐标做出相同选择,正是源于母校哈师大所内蕴的生生不息的大学精神和师道传承!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部领导2017年到学校调研时指出,哈师大的思政工作“做得扎实有效,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品牌,树立了自己的旗帜,应予充分肯定。”中央三部委督办组也给予高度评价:“哈师大的思政工作一直在实践、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创新,为全国高校树立了榜样,工作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
40载瞬息经纬,昨日风雨兼程已融入历史洪流,今天哈师大人承载着黑龙江人民的殷切厚望,必将乘风破浪,奋楫前行!